油麻地、旺角等旧区共有2700多幢楼宇踏入“中年”(楼龄30年或以上)。
图源:香港市区重建局网上学院
如果任其自然,2046年50年楼龄的楼宇将增加至2.8万幢,约32.6万个私人住宅单位的楼龄可能达到70年或以上。
截图来源:香港发展局《香港2030+: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》
因为楼宇隐患,香港确实出现过几起旧楼坍塌的重大事故。
2010年1月29日,香港马头围一幢55年楼龄的唐楼瞬间坍塌,造成4死2伤。
图源:维基#马头围道唐楼倒塌事件#
2017年6月21日凌晨,红磡一幢旧楼的二楼露台突然塌下(无人员伤亡,住客死里逃生)。
图源:香港01 (这个露台,很难没问题吧?)
02 重建一直都有,就是慢
如今香港旧楼重建存在两种模式,一种是官方途径,一种是私人途径。前者由市区重建局执行,后者由私人房地产公司主导。
市区重建局前身为土地发展公司,于2001年5月依据《市区重建局条例》成立,以解决市区老化,改善旧区居民的生活环境。
市区重建局很少直接操盘发展项目,如有意重建一个片区,一般会先进行收购,再把发展权透过公开招标批予私人发展商,让发展商负责开发、销售及管理,市区重建局负责监管及分红。
香港比较出名的重建案例
案例1:上世纪90年代,康乐街(又称“雀仔街”)重建为朗豪坊。
康乐街↑
朗豪坊↑
案例2:2003年利东街重建(曾称“裁缝街”“印刷街”“喜帖街”)成为“打卡圣地”。
重建前↑
重建后↑
案例3:坚尼地城的同发大厦被改建为包含8套公寓的楼盘,每层一套,2015年改造完毕。
重建前(左) 重建后(右)
事实上,收购重建一直都没有停。
2019年10月,2幢5层高建筑物招标重建(楼龄分别为46年、54年),预计重建后最大商住楼面约3万平方呎。
2020年7月,庄士机构以底价3.32亿港元拍得中环结志街16、18号全幢物业,折合呎价12456港元。集团表示,地皮日后,涉及100伙开放式及一房为主的单位。
只要搜索“香港旧楼重建”,这类新消息总不少。
不过,重建的脚步还是跟不上楼宇老化。
以“同发大厦”为例,维多利亚·艾伦收购花了5年,与一些政府部门接洽、拿到了翻修批准再花5年。
“如果我一早知道要这么久才能搞定这栋楼,坦白说,我可能就不会承接这个项目了。”艾伦说。
03 旧楼重建不易的原因
第一、业权结构
香港的土地业权按年限分两种,一种是999年的,都在港岛,按这个年限可以视为永久。另一种是其他土地,业权年限是50年。不过这两种业权和内地基本一样,到期后不会收回,只会收取地租,而因为在业权到期前,其实业主一样也要向港府交地租,所以没有什么差别。
政府规定,必须集齐80%的业权才可重建。
而香港的房子到了重建的时候,一般都超过50年了,这时业主出国、移民、失联的都有;再或者,产权分割了。所以要达到80%业权的标准,真的难。
同发大厦总共才12套单元,但收购也花了5年(当然也有市场价格考虑)。
第二、市场力量
香港寸土寸金,楼宇重建动辄百亿,其投资风险之大,令不少中小型开发商却步。
而且旧楼并购往往只需单独拥有两、三个街号的旧楼地盘,便可增加市区优质地段土地储备或发展重建项目,其收购成本或许远低于直接买地,但土地审裁及旧楼重建所需的时间较长。
所以楼宇重建意味着需要长时间拥有充足资金流,那么除了大型开发商以及由开发商组成的财团,真没什么人能入场。
但开发商和财团有自己的布局,他们在等时机,市场好,他们就卖,市场差,他们就趁低吸纳。想要风险最低的,甚至囤货居奇,这也进一步拉长了重建周期。
简言之,地产商都想做盈利最大又麻烦最少的生意。
第三、政府力量
香港政府受到政治因素牵扯相对明显,尽管想开发新区,但看看三番五次提起的“填海”是什么结局,大概也能猜到,进展不会快。
04 大部分香港楼宇暂无需重建
需知道,香港的物业管理质量普遍都很好(物业费也高),一般情况下,30-40年楼龄的房子状态可能跟内地15-20年的差不多,这样重建就有点浪费了。
2009年,港府推出“楼宇更新大行动”,资助业主维修外墙、更换上下水道、升降机、消防系统等,免去强制推出重建计划会引发的大量争议的危机。
各位可以看看楼龄超30年的香港屋苑是什么状态。
美孚新邨(Mei Foo Sun Chuen),1968-1978年分8期落成,楼龄42-52年。
内部装修有更豪华的,但挑个普通的放上来,下同
沙田第一城(City One Shatin),1981-1987年分7期落成,楼龄33-39年。
康怡花园(Kornhill Gardens),1987年-1988年分3期建成,楼龄32-33年。
在楼宇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,更多人愿意保留这些老楼。
房子虽然有一定年纪,但却能体现市井民情,大都市里总归需要有这么一个地方让我们怀念那些逝去的旧时光。
就例如,香港精武会就在尖沙咀一幢老楼里,场地大概共120平方米。
图源:微信公众号“一条”
图源:微信公众号“一条”
站内编辑:Flora
文章审核:一路向南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